当前位置:全景看丽水>>丽水风情
何澹像
何澹(1146—1219),在处州民间被称为何丞相,口碑极好。800年来,何澹的名字连接着通济堰、万象山、应星楼和香菇发源史。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珍惜、重视,正在弘扬光大。
何澹,字自然,号小山,今龙泉市兰巨乡豫章村人。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(1146),出生于其父何佾任淤潜知县的县衙,出生不久,其母姚氏去世,过继给其叔何称为子。十八岁入太学,孝宗乾道二年(1166),何澹二十岁,进士及第。《宋史·何澹传》称他“美姿容,善言论,少年取科名”。于是,留在“储才之地”的馆阁任职。淳熙二年(1175)任秘书省正字,三年,改任武学谕兼皇太子小学教授,十二年为将作少监,十三年任国子监司业,十五年升国子监祭酒,主管全国学政。当年十一月,以权(代理)兵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,第二年四月回朝,升谏议大夫。光宗绍熙元年(1190),以焕章阁学士任御史中丞。二年,生父继室周氏去世,回家守孝。四年,孝服满回朝廷,丞相赵汝愚是道学家,因不满何澹曾上书反对道学,不让他在朝中,以焕章阁学士授泉州知州,后改任明州知州。1195年,宁宗即位,年号庆元,韩侂胄当权,为反道学、排斥赵汝愚的需要,调何澹回京,授太中大夫,二年(1196)正月,升为同知枢密院事;四月,升为参知政事。庆元六年(1200)闰二月,以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。授职《制》称何澹“识贯于古今,环文发诸经纬。暴声名于当世,……两职中司之宪,独高直节之风。”因两职都相当于副丞相,所以后人称何澹为何丞相。
嘉泰元年(1201),何澹因竭力阻止韩侂胄任命吴曦为四川统帅,被罢去知枢密院事和参知政事两职,以资政殿大学士任福州知州。后改观文殿学士知隆兴府。开禧元年(1205)七月,以侍奉老母回乡,以观文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提举临安洞霄宫的闲职,定居丽水。三年(1207)十一月,韩侂胄北伐失败被诛。第二年,即嘉定元年(1208)八月,何澹再度被重用,以观文殿学士、金紫光禄大夫出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大使。二年六月,因母石氏丧,解官回乡守孝。期间,主持修浚通济堰。五年初,孝满,再任湖北安抚使兼知江陵。八年(1215),任满致仕,嘉定十二年(1219)病逝,享年74。宁宗闻讣,停止上朝一日,以示哀悼。赠少师。拨库银五百两、绢五百匹助治丧事,由参知政事卫泾撰祭文,遣使祭奠。墓葬丽水西乡凤凰山之东。
二
何澹生于南宋初期(高宗朝),殁于南宋中期(宁宗朝),为官50年,活到74岁,几乎相当于南宋前后152年的一半。嘉定十二年参知政事卫泾在《祭何澹文》中赞他“如青天白日之无滓,如黄钟大吕之在悬,三朝之元老,一世之大贤。”他历官孝宗、光宗、宁宗三朝,在宣扬道学与反对道学的斗争中,几经起落,始终站在反道学一边。
偏安东南的南宋王朝内部,一直贯穿着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。北宗二程的“洛学”(理学)经过朱熹(1130—1200)加工,形成道学派,支持主和派,成为主战派出兵北伐的严重障碍。1162年主和派头目高宗在朝野一片怨声中被迫退位,传位给积极主战的孝宗,标志着主战派对主和派斗争的一个胜利。但主和与主战、道学与反道学的斗争,一直延续下去。孝宗为岳飞平反冤狱,驱逐秦桧党人,重用主战派将领张浚,发动了第一次北上伐金战争。由于左相汤思退、监察御史尹穑等主和派的阻挠、破坏,北伐失败。1165年宋割给金国大片土地,订立“和约”。这时,何澹尚在太学求学,其父何称为吏部员外郎,上疏弹劾尹穑,谓:“愿请尚方剑,断奸臣颈,死不恨。”孝宗感悟,罢了尹穑。汤思退罢相出朝,死于信州路上。此后10年间,主和与主战、道学与反道学的斗争继续进行。孝宗不甘心屈辱妥协,但朝廷上多是主和派崇尚空谈的儒臣。1167年孝宗起用主战派将领虞允文,1169年又任为宰相,准备从四川出兵。1174年虞允文病死于四川,出兵计划落空。
在此期间。朱熹绝口不谈战事,一意著书讲学,逐步形成他的道学体系。这个号称集大成的体系,阐发二程“去人欲,存天理”的说教,以《大学》的格物致知、正心诚意为核心,以维护三纲五常为宗旨,继承、综合周敦颐、邵雍、张载、程颐、程颢等人的学说,又吸收佛教禅宗和道教的唯心主义论和诡辩术,使二程理学带上更多的唯心主义哲学色彩。孝宗多次对大臣说:“近时儒者多高谈,无实用”,“儒者不肯留意金谷(理财)”,“不达时变”。朱熹得不到孝宗赏识,不能挤入官僚行列,就极力在社会上扩大影响,形成道学集团。这个集团和朝廷中反对抗战的主和派官员龚茂良、史浩、周必大、留正、王蔺等相呼应,汇成一股保守的政治力量。永康学者陈亮(1145—1194),反对“和议”,力主抗金,指摘朱熹空谈“道德性命”,“相蒙相欺,以废尽天下之实。”陈亮和朱熹进行过多次“王霸义利之辩”。永嘉派学者叶适(1150—1223)官至吏部侍郎,反对“和议”,反对道学性理空谈,讲究“功利之学”,认为“既无功利,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。”朝中以左相王淮为代表的主战派,对主和的道学官员举行讨伐。大理寺少卿辛弃疾坚持抗战,遭到主和派打击,1182年被主和派监察御史王蔺弹劾,罢官。1188年五月,在右相周必大支持下,左补阙薛叔似等反战官员上书攻击王淮,王被罢,次年病死。周必大推荐朱熹入朝,朱向孝宗大讲“正心诚意”之论,孝宗命他为兵部郎官,在主战派官员反对下,免官出朝。后,孝宗再召朱熹,朱不赴,乘机上书攻击主战派将帅和反道学官员,为道学一党争官夺权。1189年二月,孝宗退位,传位给光宗。周必大、留正任左右相,王蔺任参知政事。朝政被反战主和的妥协、保守势力所操纵。
何澹中进士后在馆阁任职,1175年至1188年为儒学官员,倾向反对道学,但未干预朝政。1189年升为谏议大夫,他是光宗的老师。上任伊始即上章弹劾周必大引荐朱熹等人,倡导伪学(道学)误国。在朝中反道学官员的参劾下,周必大被罢相出知泉州。绍熙元年(1190)四月,何澹任御史中丞。王蔺上疏“愿陛下先定圣志”,条例八件事。尽管王蔺曾荐何澹为“儒学政事一时之选”,但何澹还是上章逐一驳斥,王蔺被罢相,调四川为帅。王蔺不就。二年八月,何澹因生父继室丧,回乡守孝。四年,孝满回京,因曾弹劾丞相赵汝愚多引荐所知,贫寒之士无由可进,赵积怨在心,排斥他入朝,授知泉州,后改明州。1194年光宗退位,子赵扩(宁宗)即位。以宗室赵汝愚为首的主和派与以外戚韩侂胄为首的主战派展开斗争。右相赵汝愚执政的第一件事,就是荐用朱熹做焕章阁侍讲,为宁宗讲道学。朱熹初见宁宗就大讲其正心诚意、人欲天理的道学。作侍讲后,进讲《大学》,借机处处干预朝政,又勾结彭龟年等弹劾韩侂胄。闰十月,宁宗说:“朱熹所言,多不可用。”免去朱熹的侍讲。赵汝愚等上书力保,被宁宗拒绝。次年二月,右正言李沐上书,说赵汝愚“以同姓居相位,将不利于社稷。乞罢其政。”赵被罢相。然而,赵汝愚门下的道学者纷纷为其大鸣不平,痛骂韩侂胄。韩侂胄深知要对付赵汝愚羽翼下形成的道学文人,需要有一支反道学文人队伍与之抗衡,这支队伍的擎旗者非何澹莫属。于是便把何澹从明州调回,官复御史中丞,加焕章阁学士衔。何澹与监察御史胡纟疏劾赵汝愚“唱引伪徒,谋为不轨。”赵汝愚被贬永州安置,行至衡州病死。
庆元元年(1195)七月,何澹上书乞辨真伪,开头就指出:“顷岁有专门之学(指道学)者,以私淑诸人为己任,非不善。”但时间久了,就形成派别,有的人附和,有的人诋毁,有的人因害怕而不敢议论。认为:“彼此是非,纷呶不已,则为汉甘陵,唐牛李,国家将受其害,不可虑哉?”希望宁宗“以高宗之言(‘学者当以孔孟为师’)风厉天下,使天下皆师孔孟。有志于学者,不必自相标榜,使众人得而指目,亦不必以同门之故,更相庇护。是者从其为是,非者从其为非。朝廷亦惟是之从,惟善之取,而无彼此异同之说。听言而观行,因名而察实,录其真而去其伪,则人知勉励而无敢饰诈以求售也。士风纯而国是定,必将由此。”宁宗读后非常感动和赞许,命人抄写、悬挂在庙堂上。这篇文章被视为声讨道学的檄文。后人论及“庆元党禁”,多提此文,何澹便成了“庆元党禁”的主谋,《宋史》据此评何澹“主伪学之禁,贤士为之一空”,仅凭这篇文章就给何澹扣上“诬构善类”的大帽子,足见修撰者对何澹的不公正。
右正言刘德秀也上书揭露朱熹道学的欺骗和虚伪,称之为伪学。朱熹降两官。庆元二年(1196)主战派京镗任右相,韩佗胄加开府仪同三司,权位重于宰相。韩、京等掌权后,朝中反道学的官员纷纷揭露道学的欺骗和虚伪。庆元四年,宁宗下诏,订立伪学逆党籍,道学首要官员调出朝廷。韩侂胄亦乘机排除异己。
开禧元年(1205)韩侂胄出兵北伐,群情振奋,辛弃疾作词颂韩:“君不见,韩献子,晋将军,赵孤存。千载传忠献,两定策,纪元勋。孙又子,方谈笑,整乾坤。”82岁的陆游作诗言志,表示要上战场:“中原蝗旱胡运衰,王师北伐方传诏;一闻战鼓意气生,犹能为国平燕赵。”但是韩侂胄因北伐军事将领准备不足,用人不当,将领吴曦等叛变,北伐失败。
北伐开始前,嘉泰元年(1201),韩侂胄命吴曦为蜀帅,何澹认为吴曦有异志,极力反对,韩侂胄大怒,罢了何澹知枢密院事和参知政事两职,外任福州知州。这说明何澹并非像《宋史》所说“阿附权奸”。后来,吴曦果然叛变,被金国封为蜀王。《宋史》竟将何澹知人之明,说成是因为吴曦贿赂了韩侂胄而未贿赂何澹,何澹才反对吴曦为蜀帅。
三
何澹曾三次居住处州,最后在此病逝,墓葬丽水。三次住丽的时间是:
1.开禧元年(1205)七月至嘉定元年(1208)八月;
2.嘉定二年(1209)六月至五年初:
3.嘉定八年(1215)初至十二年(1219)病逝。
三次居住丽水,共约10年。10年中为故乡做了突出贡献:
一、主持修建通济堰,修筑洪塘。开禧元年,何澹以母老养亲为由,奏请奉祠,以提举临安洞霄宫,不改金紫、二品阶居家丽水。他凭借这种特殊的身份为家乡做了一件流芳千古的好事——修建通济堰:将容易腐朽、每年都要修理的木筱堰坝改为坚固的石砌坝,并浇灌铁汁,至今仍在使用。开禧三年,韩侂胄北伐失败,宋金议和,双方撤兵,宋遣散招募的忠义兵(民兵)归农。何澹乘机奏请从遣散的洪州(今江西南昌)兵中调3000名到处州疏浚通济堰,并在保定村修筑水塘,广3顷70亩,蓄水灌溉农田3000余亩。因塘为洪州兵所筑,故名洪塘。
二、为处州应星楼书碑,留下州以星名的记载和宝贵书法艺术。开禧三年,处州知州王庭芝拆除应星桥上的旧屋,建立应星楼。楼成,由丽水人朝散大夫叶宗鲁撰写《处州应星楼记》,何澹书碑。这是处州命名缘由最早、最有权威的记录。碑虽已佚失,但留有拓片。2009年丽水市政府重建应星楼,根据拓片重镌《处州应星楼记》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省书协理事、市书协主席王迅先生在《何澹〈应星楼记碑〉述考》中指出:“何澹书法取法二王,融会唐宋楷行,其书风疏瘦劲炼,自信果敢,既有柳公权瘦硬清挺、遒媚劲健之体势;更有米元章振迅天真、神气飞扬之笔意,砥节厉操,自成一家。……这是千年处州文化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。”
三、主持修撰《龙泉县志》,记载香菇发源史。嘉定二年,何澹回乡守孝期间,主持编纂《龙泉县志》,开创龙泉方志之先河。尤其可贵的是,《志》中记载了香菇砍花法栽培技术全过程,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、最精确、最完整的人工栽培香菇的记录。这段文字被明代浙江参政陆容(1436—1494)转记于《菽园杂记》;明嘉靖四十年(1561)被黄佐编的《广东通志》引用;清雍正九年(1731)又被郝玉麟引入《广东通志》。1796年日本林学家佐藤成裕(1762—1848)从《广东通志》抄录这段文字,编入其著作《五瑞篇》(又名《惊蕈录》)中,被日本视为“国宝”,认为人工栽培香菇源于日本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,龙泉籍食用菌专家张寿橙先生在国际权威专业刊物和菇类会议上,发表了何澹关于人工栽培香菇的文字,引起轰动。经过国际菇类专家实地考察和多次研讨,国际菇类权威机构确认香菇之源在中国浙江龙庆景,从而结束了争议。何澹记录香菇起源史的文字,意义非凡。
为了纪念何澹的功绩,2009年3月,龙泉市政府在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隆重举行何澹塑像揭幕仪式,省市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在塑像前留影。龙泉市正在筹建香菇博物馆,将设立何澹专馆。
四、建万象楼,山因以名。道光《丽水县志》:“万象山,在县治西南,城中之山,此为最高,宋参政何澹建万象楼于其上,山因以名。元改为崇福寺。”此山原名已无考,或许本来就无名。山“俯临城邑,近挹溪光”(〈府记〉)居高临下,环视四野,气象万千;山中林秀草茂,景色宜人,何澹名之为“万象”,名副其实。
四
《宋史》对何澹多有贬斥,故有必要作些分析。
中华书局在《宋史》“出版说明”中告诉我们:《宋史》修于元末,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,铁木儿塔识、贺惟一、张起岩、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。全书共496卷,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。只用两年半时间,于1345年成书。
“出版说明”指出,宋王朝内部一直贯穿着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。意识形态领域唯心主义道学兴起。《宋史》修撰者始终遵循的基本思想是程朱理学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说,《宋史》“大旨以表意道学为宗,余事皆不甚措意。”封建史家钱大昕也说,“《宋史》最推崇道学,而尤以朱元晦(熹)为宗。”修撰中起主要作用的人物都是道学的信徒,遵循“先儒性命之说”、“先理致而后文辞,崇道德而黜功利。”
《宋史》鼓吹道学,不仅创立了《道学传》,以“推崇程朱之学”,更严重的是把道学当作判断是非的标准。大量选用道学家的著作和观点,吹捧那些宣扬道学的帝王将相,而攻击王安石等改革家。
〈宋史〉修撰者由于只重道学,文字不重修饰,史料剪裁、史实考订、全书体例等方面也存在许多缺点,有二十四史中最繁芜杂乱之称。其中,一人两传、无传而说有传、一事数见、有目无文、互相矛盾等多处可见。
中华书局的说明也被《辞海》等权威性工具书采用。
何澹站在反道学一边,《宋史》修撰者非常痛恨他,极力诋毁,是情理之中。例如绍熙二年八月,何澹任御史中丞才一年四个月,其生父继室周氏去世,何澹对解官守孝的时限有所迟疑,请礼部和大常寺议定,引起道学者攻击。《宋史》据此评论“何澹疑所生继母之服,士论纷纭而后去,不可以为孝。彼为其大者且忍之,则其协比权奸,诬构善类,亦何惮而不为乎?”不但说他不孝,进而说他这样的事都做得出来,还不会勾结奸臣,诬害忠良吗?真有点“无限上纲”的味道!
Copyright @ 2013-2020 quanjingkan,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备13019961号
制作维护:全景看丽水 联系电话:0578―5097099 在线QQ:755578298(业务部) 755578293(设计部)
如有什么侵犯您请告知我们!